<table id="xghe7"><ruby id="xghe7"></ruby></table><acronym id="xghe7"></acronym>
    1. <td id="xghe7"></td>
      <td id="xghe7"><ruby id="xghe7"></ruby></td>
    2. <td id="xghe7"></td>

      珍愛地球 · 保護環境 · 合理開發

       

      Cherish the earth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幕山安全環保

      紅河州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遠片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 環境影響報告書

      首頁    公司文章    紅河州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遠片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 環境影響報告書

       

       

       

       

      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遠片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

      環境影響報告書

      (征求意見稿)

       

       

       

       

       

       

       

       

       

       

       

       

       

       

      規劃單位:開遠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評價單位:云南新世紀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〇二二年十月

       

       

       

       

       

      1.1                      任務由來

      1、總則

       

      開遠經濟開發區前身為紅河工業園區,紅河工業園區成立于 2003 7 月, 是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新型工業化重點產業發展規劃綱要》云政發〔20048 號)中規劃的 30 個省級重點園區之一,園區包括大屯-雨過鋪片區、蒙自片區和開遠化工工業片區三片組成。

      為了推動云南省紅河工業園區的發展和建設,2004 年紅河工業園區管委會和紅河州規劃局共同委托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云南省紅河工業園區總體規劃》,2004 12 29 日至 30 日通過了紅河州人民政府的評審會,

      2005 8 月完成正式規劃成果。2008 年紅河工業園區管委會委托云南省環境科

      學研究院編制了《云南省紅河工業園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2009 4

      20 日通過了云南省環境保護廳和云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組織的審查會, 并取得審查意見(見附件 2)。

      2008 年,紅河工業園區受到省政府重點表彰并授予云南省優秀工業園區光榮稱號。2009 年,規劃建設昆鋼紅河產業園。2011 年,由國家商務部批準認定為國家級貿易轉型升級示范基地。2012 年,在全省重點園區綜合經濟指標考核評價中,紅河工業園區名列前三位,截止 2012 年,武鋼集團、云錫集團、云南煤化集團、云天化(國際集團、云銅集團、云南物流集團、三一重工等大項目紛紛落戶區內。2013 1 月,國務院正式批文將紅河工業園區更名為家級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

      后續發展過程中,開遠市轄區內的工業園區有小龍潭食品加工園區、小龍潭化工園區、紡織科技產業園等。

      2013 1 月,紅河工業園區開遠化工區管理委員委托中國西部規劃研究院西部智庫規劃研究院有限公司編制《開遠市低碳循環生態工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即本次規劃中的城區片區的綠色紡織科技產業園,并同步委托云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開展《開遠市低碳循環生態工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2014 1 14 日取得開遠市環境保護局關于提交《開遠市低碳循環生態工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意見的函(見附件 3。

      2015 年,開遠市區小龍潭片區豆制品加工小作坊模式較多,且布局分散,

       

      為充分利用國電小龍潭發電廠的閑置優勢資源,切實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推進當地豆制品產業協同發展,推動企業的轉型發展,開遠市組織編制了《開遠市熱電汽循環利用工業示范園總體規劃》,同步委托編制《開遠市熱電汽循環利用工業示范園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報告》,2016 3 7 日取得開遠市環境保護局關于提交《開遠市熱電汽循環利用工業示范園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報告》審查意見的函(見附件 5

      隨著城區工業進一步發展,開遠市擬將位于城區的云南解化清潔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紅磷分公司進行搬遷至遠離城鎮人口密集區的化工園區內,特規劃了開遠市小龍潭化工片區。開遠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委托云南西部智庫規劃研究院有限公司于 2020 1 月編制完成《開遠小龍潭化工片區總體規劃2020-2035》,同步委托云南綠色環境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編制《開遠小龍潭化工片區總體規劃2020-2035環境影響報告書》,2020 9 10 日取得紅河州生態環境局關于《開遠小龍潭化工片區總體規劃(2020-2035)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意見的函(見附件 4)。

      2020 4 月,省委省政府發布《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云南省各類開發區優化提升總體方案〉的通知》云委〔2020287 ,要求全面深化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制度創新,推動開發區深化改革、優化提升、產業集聚和高質量發展。2021 年,省工信廳和發改委聯合發布《云南省十四五產業園區發展規劃》,要求進一步落實開發區的產業發展規劃及措施,明確各級各類產業園區的發展方向和要求。2021 4 月,省發改委為進一步推進開發區提升優化工作,出臺了《云南省開發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做好省級開發區總體規劃(修編有關工作的通知》云發改產業〔2021320 ,要求明確優化提升的范圍、標準及結果,強化保障措施,推動開發區高質量發展。2021 12 月,省發改委發布了《云南省開發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省級以上開發區優化提升審核情況的通知》(云發改產業〔20211070 號),明確將蒙自工業園區、云南開遠經濟開發區、個舊特色工業園區、建水工業園區整合至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

      按照《中共云南省委辦公廳 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開發區優化提升有關工作的通知》(云辦通〔202233 號),明確涉及整合的開發區,

       

      可根據工作實際以保留的開發區為單位開展總體規劃及規劃環評編制工作。結合開遠經濟開發區實際情況,在多年的建設管理過程中,開遠轄區內的工業園區由開遠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實際管轄。因此,為科學的制定好片區規劃,開遠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委托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編制了《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遠片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遠片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受開遠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委托,云南新世紀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開展了

      《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遠片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評價工作。

      環評單位接受委托后,開展了相關資料收集、現場踏勘、發展現狀調研、規劃研究等工作,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遠片區總體規劃

      2021-2035 年)環境影響報告書》,供委托單位上報審查。

      1.2                      評價對象及時段

      1.2.1                      評價對象

      本次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對象為《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遠片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

      1.2.2                      評價時段

      根據《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遠片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規劃期限為:2021-2035 年,近期:2021-2025 年,遠期:2026-2035 年。規劃基期為 2020 年。

      本次評價現狀基準年確定為 2020 年, 按近期( 2021-2025  和遠期

      2026-2035 年)進行評價。評價重點時段為近期。

      1.3                      評價目的及原則

      1.3.1                      評價目的

      (1)                      針對規劃實施情況,通過規劃分析和建設回顧性分析,識別制約規劃實施的主要資源(如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礦產資源和主要環境要素水環境、大氣環境、地下水環境、聲環境、土壤環境和生態環境,根據當前環

       

      境保護要求,確定規劃環境保護目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2)                      在環境現狀及污染源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分析規劃實施目前存在的環境問題,分析、預測和評價規劃實施可能對區域、流域環境產生的整體影響,并對區域環境變化趨勢及長遠影響進行預測,進一步論證規劃方案的環境合理性和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論證規劃實施的環境目標和指標可達性。

      (3)                      提出規劃優化調整建議,對已存在的環境問題提出整改和對策措施, 對規劃下一步實施可能的環境影響提出相應的環境保護對策、措施和跟蹤評價方案。

      (4)                      協調規劃實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之間以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為規劃和環境管理提供實施和決策依據。

      1.3.2                      評價原則

      突出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源頭預防作用,優化完善產業園區規劃方案,強化產業園區污染防治,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

      (1)                      全程互動

      評價在規劃編制早期介入并全程互動,確定公眾參與及會商對象,吸納各方意見,優化規劃。

      (2)                      統籌協調

      協調好產業發展與區域、產業園區環境保護關系,統籌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共治、資源集約節約及循環化利用、能源智慧高效利用、環境風險防控等重大事項,引導產業園區生態化、低碳化、綠色化發展。

      (3)                      協同聯動

      銜接區域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細化產業園區環境準入,指導建設項目環境準入及其環境影響評價內容簡化,實現區域、產業園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系統銜接和協同管理。

      (4)                      突出重點

      立足規劃方案重點和特點以及區域資源生態環境特征,充分利用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的數據資料及成果,對規劃實施的主要影響進行分析評價,并重點關注制約區域生態環境改善的主要環境影響因子和重大環境風險因子。

      1.4                      評價重點

       

      (1)                      上版規劃及規劃環評審查意見落實情況調查評價。通過調查,確定上版規劃、規劃環評實施情況,重點對規劃環評審查意見及優化調整建議落實情況、資源環境現狀情況進行調查,對規劃區資源環承載力情況進行分析,識別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對應的措施及建議。

      (2)                      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環境現狀調查和發展回顧性評價。開展環境現狀調查,分析園區環境質量現狀,識別園區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及規劃發展制約因素。

      (3)                      規劃與相關法律法規、規劃及三線一單管控要求的合理性分析。結合本次規劃的實際情況,對照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管控要求、相關規劃及云南省和紅河州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客觀分析規劃與其協調性,針對不協調的明確提出優化調整建議。

      (4)                      統籌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關系,提出優化調整建議,促進園區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共生。

      (5)                      資源環境承載力分析。評價本次規劃對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的壓力,分析資源能否滿足規劃實施的需求。結合區域主體功能定位,依據園區生態敏感及保護目標、園區功能布局,明確重點保護的生態紅線和一般生態空間。根據園區環境質量現狀和改善目標、環境承載能力,提出環境質量底線清單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管控限值要求。理清自然資源利用上線,根據園區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向,結合區域環境制約因素和定位,提出規劃范圍內的差別化環境準入條件。以受難水體水質全面達標為重點,論證規劃排水方式的環境合理性,確保開發規模與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分析區域大氣環境容量是否能夠滿足規劃實施的需求。

      (6)                      規劃方案優化調整建議和環境影響減緩措施。根據規劃實施的環境承載力分析結論和環境影響預測結果,從環境保護角度對本次規劃的規模、布局和產業結構等方面提出規劃方案優化調整意見和建議;對規劃實施可能帶來的不利環境影響,提出預防、減緩和補救措施。

      (7)                      健全環境準入控制線。結合區域主體功能定位,識別規劃范圍內可能涉及的禁止開發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生態脆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以及其他對于維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的自然生態用地

       

      等區域,劃定應嚴格保護的生態空間?;谏鷳B空間保護要求,優化區域內生產和生活空間,明確各類空間的范圍和管控要求。

      1.5                      評價方法

      各評價環節采用的主要評價方法如下表所示:

       1.10-1        評價方法

       

      評價環節

      采用的主要評價方法

      規劃分析

      核查表、疊圖分析、專家咨詢、系統分析

       

      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

      現狀調查:資料收集、現場踏勘、環境監測

      現狀分析與評價:專家咨詢、指數法(單指數、綜合指數)、疊圖分析

      環境影響識別與評價

      指標

      核查表、矩陣分析、疊圖分析、層次分析、情景分析、專家判斷法、

      類比分析

      規劃實施生態環境壓力分析

      專家判斷法、情景分析、負荷分析(估算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等)、趨勢分析、類比分析、對比分析、供需

      平衡分析

       

       

      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類比分析、對比分析、負荷分析、彈性系數法、趨勢分析、供需平衡分析、數值模擬、綜合指數法、生態學分析法、疊圖分析、情景分析、相關性分析

      環境要素影響預測與評價的方式和方法參考 HJ 2.2、HJ 2.3、HJ 2.4、

      HJ 19、HJ 610、HJ 623、HJ 964 執行

      環境風險評價

      定性分析法

       

      1.6                      評價流程

      (1)                      工作流程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一般工作流程,在規劃編制的早期階段介入,并與規劃編制、論證及審定等關鍵環節和過程充分互動,互動內容一般包括:

      1)                      在規劃前期階段,同步開展規劃環評工作。通過對規劃內容的分析, 收集與規劃相關的法律法規、環境政策等,收集上層位規劃和規劃所在區域及三線一單成果,對規劃區域及可能受影響的區域進行現場踏勘,收集相關基礎數據資料,初步調查環境敏感區情況,識別規劃實施的主要環境影響,分析提出規劃實施的資源、生態、環境制約因素,反饋給規劃編制機關。

      2)                      在規劃方案編制階段,完成現狀調查與評價,提出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分析、預測和評價擬定規劃方案實施的資源、生態、環境影響,并將評價結果和結論反饋給規劃編制機關,作為規劃方案比選和優化的參考和依據。

       

      2、規劃分析

      2.1                      規劃概述

      2.1.1                      規劃范圍

      本規劃范圍為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遠片區的規劃范圍,合計 22.55km2,共五個片區,分別為城區片區 14.66km2,小龍潭精細化工片區 3.84km2,開遠市食品加工區 1.35km2,環保建材園區 1.51km2,開遠中和營片區 1.19km2。

      2.1.2                      發展定位

      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遠片區的發展定位為:綠色低碳精細化工基地,數字經濟發展示范區,熱電汽循環利用產業樣板區。

      2.1.3                      發展目標

      跨越發展的產業園區、融入國際的貿易園區、產城融合的綜合園區。依托開遠高鐵站、開建高速、開文高速、開蒙大道等快速通道的建設,產業加速集聚, 打造云南省綜合能源服務基地、綠色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

      2.1.4                      發展指標體系

      規劃發展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發展、對外開放、創新發展、社會保障和綠色發展五部分。

       2.1-1        蒙自經開區開遠片區發展指標體系表

       

      指標類型

      指標名稱

      近期

      2025 年)

      遠期

      2035 年)

      屬性

       

       

       

       

       

      高質量發展

      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

      11

      13

      預期性

      開發區工業增加值占屬地 GDP 比重(%

      20

      25

      預期性

      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

      13

      18

      預期性

      畝均稅收(萬元/畝)

      30

      50

      預期性

      畝均投資強度(萬元/畝)

      300

      400

      預期性

      產出效益(萬元/hm2

      300

      900

      預期性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

      重(%

      6.5

      10

      預期性

      主導產業營業收入占開發區營業收入比重

      %

      60

      75

      預期性

      當年凈增營業收入(%

      4

      7

      預期性

       

      創新發展

      年度凈增從業人數增速(%

      4

      7

      預期性

      年度發明專利授權數增速(%

      13

      20

      預期性

      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1.35

      1.6

      預期性

       

       

      研究與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

              1.5

      3

      預期性

      企業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

      80

      90

      預期性

      全生產過程關鍵業務環節數字化改造規上制

      造企業占比(%

      60

      75

      預期性

      關鍵工序數控化率(%

      68

      75

      預期性

      工業互聯網平臺普及率(%

      45

      60

      預期性

      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

      85

      90

      預期性

      高新技術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

      28

      50

      預期性

       

       

       

       

       

      綠色發展

      污水集中處理率(%

      100

      100

      約束性

      固體廢物綜合處置率(%

      100

      100

      約束性

      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降幅(%

       

       

      完成州政府下達任務

      約束性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約束性

      單位工業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

      約束性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CO2 排放降低(%

      約束性

      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60

      80

      約束性

      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75

      85

      約束性

      綠化覆蓋率(%

      30

      40

      預期性

      建設用地規模(hm2

      1136.11

      1396

      約束性

       

       

      開放發展

      進出口總額增速(%

      8

      15

      預期性

      年度招商引資額增速(%

      10

      16

      預期性

      實際利用外資增速(%

      2

      5

      預期性

      年度新注冊市場主體數量增速(%

      11

      15

      預期性

       

       

       

       

      宜居建設

      常住人口(萬人)

      2

      3

      預期性

      工業就業崗位(萬個)

      3.3

      6.5

      預期性

      城鎮登記失業率( %

      5

      3

      預期性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8

      10

      預期性

      物聯網服務覆蓋率(%

      1

      1

      預期性

      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30 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

      %

      60

      80

      預期性

      2.1.5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為 2021-2035 年,其中:近期至 2025 年;遠期至 2035 年。

      2.1.6                      發展規模

      規劃 2025 年常住人口 2.0 萬人,就業崗位 3.3 萬個;近期規劃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11.36km2,其中城鎮建設用地 10.51km2。至 2035 年常住人口 3.0 萬人, 就業崗位 6.5 萬個,建設用地規模 13.27km2。

      2.1.7                      產業發展規劃

      2.1.7.1                      產業發展定位

      重點發展能源及現代化工產業、數字經濟,輔助發展綠色食品、輕紡、環保

       

      建材和現代服務業等產業。

      城區片區:重點發展數字經濟、輕紡、信息制造、綠色食品、包裝、物流、商貿等現代服務業;

      小龍潭精細化工片區:重點發展煤化工、磷化工等現代化工產業;

      開遠市食品加工區:重點發展以熱電汽為主要生產要素的豆制品等食品加工業;

      環保建材園區:重點發展固廢綜合利用,發展綠色建材產業; 開遠中和營片區:重點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現代倉儲物流業。

      2.1.7.2                      主要產業發展方向

      支柱產業:優化發展傳統能源產業,做大做強煤化工產業

      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煤電化熱一體化、煤炭分級利用等煤基多聯產示范;生產陶粒、混凝土砌塊等建材,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煤化工產業鏈條化、企業循環化、生產清潔化、產品多樣化,鼓勵跨行業聯產,拉長主副產品產業鏈條。

      傳統產業:食品工業提質升級,建材產業提檔升級,紡織產業轉移落地

      食品工業走精深加工路線,提升產品附加值;重點促進新型墻材企業延長粉煤灰利用產業鏈,推進粉煤灰選鐵、選鋁、選玻璃微珠以及新型復合型墻材企業發展;紡織產業發展方向主要與現代煤化工結合。

      2.1.7.3                      產業布局

      重點布局電子信息、現代化工及數字經濟產業,輔助發展綠色食品、紡織、環保建材和現代服務業等產業。依托現狀產業基礎和規劃產業選擇,開遠片區規7 類產業園區,分別是開遠市綠色紡織科技產業園;現代化工產業園區;綜合新興產業園區;倉儲物流產業園區;輕工業產業園區;環保建材產業園區;小龍潭食品加工園區。

      (1)                      開遠市綠色紡織科技產業園

      在現代煤化工產品中,煤制乙二醇既可用于合成滌綸等高分子化合物,亦可用于薄膜、橡膠、增塑劑、干燥劑、剎車油等原料。其中,滌綸包括滌綸長絲和滌綸短纖等,最終應用到紡織行業。

      該園區位于城區西北側,貨運火車站西側,依托現狀云南能投紅河發電有限公司向東北方向拓展,延伸能源利用相關下游產業。一是實現大唐電廠由單純的

       

      上網賣電企業轉型為供熱為主的發電企業,促進開遠市的工業經濟轉型升級;二是有利于吸引大批用電用氣企業入駐,深化和夯實熱電汽聯產,帶動熱電汽循環利用產業鏈延伸發展;三是提高熱電汽循環利用效率,減少空氣和水污染。

      (2)                      精細化工產業園區

      精細化工產業園區即小龍潭精細化工片區,將現狀城區的化工企業統一搬遷至該片區,解決城區因化工產業圍城帶來的環境問題。引進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現代煤化工、精細化工、電力、冶金建材等產業項目入駐園區,延伸產業鏈,壯大產業集群,打造云南省新型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

      (3)                      倉儲物流產業園區

      倉儲物流產業園區分為三個片區,分別是倉儲物流產業園區火車站片區、生活物流園區東部片區和中和營片區。倉儲物流產業園區火車站片區依托貨運火車站,重點為紡織、電子信息等輕工產業服務;東部片區依托高速公路和高鐵站場, 打造集現代糧食倉儲、新型建材、電子商務集群的倉儲物流園;中和營片區建成輻射紅河州東部、文山州西北部,以高原特色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物流園區。

      (4)                      綜合新興產業園區(原煤/磷化工產業用地)

      該片區現狀為紅磷化工和解化集團用地,隨著化工產業的遷出,該區域用地, 通過城市更新再造,植入產業研發、工業文化展覽、工業總部、工業設計以及新型產業培育等功能。

      (5)                      輕工業產業園區

      輕工業產業園區位于城區北側,解化集團東側,重點發展以電子信息、紡織產業、制造業為主導的輕工業產業。

      (6)                      環保建材產業園區

      該園區位于城區西側約 10 千米,為華新水泥及下游產業的搬遷,重點發展以粉煤灰、煤矸石、硫 酸渣、磷渣、爐渣、磷石膏、剝離土、廢石、尾礦等固體廢物進行生產水泥、粉煤灰磚、磷石膏制品、加氣混凝土、保溫材料等新型建材。

      (7)                      小龍潭食品加工園區

      位于小龍潭礦區北側,以現狀以豆制品加工業為主導,依托原有企業,提升改造,完善產業鏈,走精深加工路線,提升產品附加值。

       

      2.1.8                      空間結構規劃

      規劃開遠片區形成一核兩軸五片的城市結構。

      一核:即開遠片區綜合服務業核心,為靈泉東路以北、興遠北路以東區域, 以居住功能、商貿功能為主,為園區提供產業配套服務功能。

      兩軸:分別是產業融合發展軸、產業服務發展軸,產業融合發展軸通過開小公路、滇越鐵路以及城市道路串聯起小龍潭精細化工片區、開遠市食品加工區以及城區片區,向南聯系個舊片區和經開區本部核心區;產業服務發展軸依托 087 鄉道和 G323 串聯起環保建材園區、城區片區以及中和營物流產業片區。

      五片:開遠市食品加工區:重點發展以熱電汽為主要生產要素的豆制品等食品加工業,小龍潭精細化工片區:重點發展磷化工、煤化工等現代化工產業。城區片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紡織包裝、物流、商貿等現代服務業,促進現狀化工、能源、新材料等產業轉型升級,輔助發展包裝、輕紡等產業。環保建材片區: 重點圍繞固廢綜合利用,發展綠色建材產業。中和營現代物流片區: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

      2.1.9                      土地使用規劃

      規劃農用地面積 809.70hm2,占比降至 35.91%;建設用地面積 1396.00hm2, 占比提升至 61.91%;其他用地面積 49.36hm2,占比 2.19%。國土空間功能結構調整表詳見表 2.1.9-1。

       2.1.9-1        開遠片區國土空間功能結構調整表

       

      用地分類

      面積(hm2

      占比(%

       

       

       

      農用地

      耕地

      271.41

      12.04

      園地

      94.17

      4.18

      林地

      301.97

      13.39

      草地

      133.77

      5.93

      農業設施建設用地

      8.38

      0.37

      小計

      809.70

      35.91

       

       

       

       

      建設用地

       

      城鄉建設用地

      城鎮

      1326.89

      58.84

      村莊

      12.07

      0.54

      小計

      1338.96

      59.38

       

       

      區域基礎設施用地

      鐵路用地

      25

      1.11

      公路用地

      22.32

      0.99

      管道運輸用地

      0.34

      0.02

      干渠

      0

      0

       

       

       

      水工設施用地

      0

      0

      小計

      47.66

      2.11

       

      其他建設用地

      特殊用地

      0.76

      0.03

      采礦用地

      8.62

      0.38

      小計

      9.38

      0.42

      小計

      1396.00

      61.91

       

       

      其他用地

      陸地水域

      9.11

      0.4

      其他土地

      39.79

      1.76

      濕地

      0.47

      0.02

      小計

      49.36

      2.19

      合計

      2255.06

      100.00

      規劃居住用地面積 89.63hm2,占比 6.76%;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面22.97hm2,占比 1.73%;商業服務業用地面積 114.17hm2,占比 8.60%;工業用地面積 719.45hm2,占比 54.22%;物流倉儲用地面積 17.03hm2,占比 1.28%; 交通運輸用地面積 270.60hm2,占比 20.39%;公用設施用地面積 36.89hm2,占比2.78%;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面積 56.15hm2,占比 4.23%。城鎮建設用地結構調整表詳見表 2.1.9-2。

      2.1.9-2 開遠片區城鎮建設用地結構調整表

       

       

      用地分類

      目標年

      面積(hm2

      占比(%

       

      居住用地

      城鎮住宅用地

      89.34

      6.73

      城鎮社區服務設施用地

      0.29

      0.02

      小計

      89.63

      6.76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

      機關團體用地

      13.30

      1.00

      科研用地

      2.55

      0.19

      文化用地

      1.52

      0.11

      教育用地

      5.14

      0.39

      醫療衛生用地

      0.46

      0.03

      小計

      22.97

      1.73

       

      商業服務業用地

      商業用地

      113.27

      8.54

      商務金融用地

      0.09

      0.07

      小計

      114.17

      8.6

       

       

      工業用地

      一類工業用地

      459.66

      34.64

      二類工業用地

      64.71

      4.88

      三類工業用地

      195.08

      14.7

      小計

      719.45

      54.22

      物流倉儲用地

      一類物流倉儲用地

      16.4

      1.24

       

       

      二類物流倉儲用地

      0.64

      0.05

      小計

      17.03

      1.28

       

      交通運輸用地

      城鎮道路用地

      264.89

      19.96

      交通場站用地

      5.71

      0.43

      小計

      270.60

      20.39

       

       

       

       

       

       

       

      公用設施用地

      供水用地

      0.11

      0.01

      排水用地

      20.83

      1.57

      供電用地

      4.11

      0.31

      供燃氣用地

      0.37

      0.03

      供熱用地

      8.38

      0.63

      通信用地

      0.35

      0.03

      郵政用地

      0.24

      0.02

      環衛用地

      1.00

      0.08

      消防用地

      1.10

      0.08

      其他公用設施用地

      0.39

      0.03

      小計

      36.89

      2.78

       

      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

      公園綠地

      50.40

      3.80

      防護綠地

      5.75

      0.43

      小計

      56.15

      4.23

      合計

      1326.89

      100.00

      2.1.10                      市政公用設施規劃

      2.1.10.1                      給水工程規劃

      (1)                      用水量預測

      按照新型工業化發展規劃的要求,工業園區用水重復利用率應按 80%計算, 用水量為取水量和重復用水量。預測開遠片區最高日用水量為 4.7 m³/d,日變化系數為 1.3,年用水量為 1313.8 m³/a。

      (2)                      水源及給水設施規劃

      城區片區生活用水由開遠第一水廠(設計規模 2.0 m3/d)、開遠第二水廠

      設計規模 9.0 m3/d提供,工業用水以大唐工業水廠設計規模 3.6 m3/d供給為主,以開遠第一水廠、開遠第二水廠供給為輔。開遠第一水廠、開遠第二水廠水源為大莊水庫、瀘江水庫和南洞河。大唐工業水廠水源地為南盤江。

      小龍潭化工片區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由規劃新建小龍潭化工園區自來水廠

      (設計規模 8.0 m3/d)承擔,水源為南盤江。

      開遠市食品加工區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由小龍潭發電廠給水處理站設計規0.12 m3/d)和小龍潭鎮給水廠(設計規模 0.4 m3/d)聯合承擔,水源地

       

      為南盤江、龍潭。

      環保建材園區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由崩打給水處理站設計規模0.3 m3/d提供,水源地為南洞河、大莊水庫。

      開遠中和營片區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由中和營水廠設計規模 0.65 m3/d提供,水源地為遠近沖水庫、中和營河。

      (3)                      管網規劃

      規劃生產和生活用水用兩套供水管網,供水管網依據規劃期末發展用地及用水量統一規劃,主干管網沿主要道路敷設,供水主干管呈環狀網布置,局部采用樹枝狀網,以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給水和再生水管道應鋪設在人行道、綠化帶或慢車道下。規劃在配水干管上設置消火栓,最大間距不超過 120 米。

      2.1.10.2                      污水工程規劃

      (1)                      排水體制

      規劃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體制。

      (2)                      污水量預測

      預測平均日污水量為 3.07 m3/d。

      (3)                      污水處理設施規劃

      城區片區的污水由開遠市污水處理廠處理和紡織產業園污水處理廠處理。開遠市污水處理廠規模為 6 m3/d;保留開遠市綠色紡織科技產業園污水處理廠, 規模為 1.0 m3/d。

      小龍潭化工片區污水由小龍潭化工片區污水處理廠處理。新建小龍潭化工片區污水處理廠,近期設計規模 1.0 m3/d,遠期設計規模 2.8 m3/d。

      開遠市食品加工區污水由園區現狀污水處理廠處理。開遠市食品加工區污水處理廠規模為 0.75 m3/d;同時新建中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廠出水作為中水處理廠水源,中水處理廠處理規模按處理污水處理廠全部出水量預留,按再生水實際需求量分期實施。

      開遠中和營片區生產污水和生活污水由中和營鎮污水處理廠處理。

      環保建材園區由企業建設配套污水處理設施處理達標后循環利用,生產用水實現零排放。

      (4)                      污水管網規劃

       

      排水管網在服從總體規劃的前提下統一建設,提高污水收集率。污水管道布置考慮中心城區的分期建設的安排,管線的布置與敷設滿足近期建設的要求,同時考慮遠期有擴建的可能。在主要道路上布置截污主管道,通過主管道收集污水排至污水處理廠。

      有毒工業廢水或污染物含量較低的工業廢水通過污水管網收集后匯至園區污水處理廠處理達到標準后進行循環利用,避免排放到自然環境中,同時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部分有機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通過污水管網收集后匯至園區污水處理廠處理達一級 A 標準后,通過排水管排至瀘江河。

      2.1.10.3                      雨水工程規劃

      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經雨水管收集就近排入水體。

      采用明渠和暗管結合的方式布置,盡可能利用現狀城市公園水體、溝、渠、河,鼓勵建設小區雨水回用系統,達到疏、蓄、排、用相結合。在受到埋深和出口深度限制的地區,可采用蓋板明渠排除雨水。

      雨水干管沿現有道路及規劃路網敷設,排入最近水系。

      2.1.10.4                      中水工程規劃

      (1)                      中水水源

      中水水源為開遠市污水處理廠和小龍潭化工片區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達標排水,由污水處理廠提供。

      (2)                      中水設施規劃規劃

      結合開遠市污水處理廠和小龍潭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建設中水廠。規劃中水廠規模按照全部污水深度處理預留,中水需水量預測的水量為中水補充城市自來水供水系統的水量,其余的中水產生量作為生態景觀用水。規劃保留現狀中水廠, 設計規模為 6.0 m3/d;新建小龍潭化工園區中水廠,設計規模為 1.5 m3/d。

      (3)                      中水管網規劃

      管道布置視用戶情況沿一些主要道路進行敷設,主干管應形成環網,次干管及支管布置應充分考慮供水量和供水點的分布,采用環狀與枝狀管網相結合的管道布置形式,力求減少供水距離,既保證供水安全性,又可節約管道成本。

      道路下結合道路建設預留中水管道管位置,與生活給水管道分側布置,并帶

       

      有醒目標志;嚴禁與生活給水管道相接,以防誤飲。

      2.1.10.5                      電力工程規劃

      (1)                      用電負荷預測

      預測用電負荷為 381.01MW。

      (2)                      電源規劃

      結合每個片區的用地負荷和周邊的變電站情況合理設置變電站。小龍潭化工片區:規劃建設 220kV 靈泉變。

      開遠市食品加工區:依托小龍潭 110kV 變電站供電,規劃小龍潭變電站擴容為 2×50MVA。

      城區片區:由現狀 220kV 開遠變、110kV 瀘江變、35kV 東城變以及解化公司、紅磷公司 110kV 專變,以及規劃新建的 110kV 楷甸變進行供電。

      環保建材區:接入城區片區供電網絡,由城區相關變電站供電。開遠中和營片區:擴建 35kV 中和營變為 110kV 變電站。

      (3)                      變電站規劃

      基于供電能力、供電半徑、供電可靠性幾方面考慮后,根據城區及周邊鄉鎮空間負荷分布情況,規劃升級 110kV 變電站 1 座,為 110kV 中和營變,由 35kV 變電站升級為 110kV 變電站,主變容量 2×40MVA?,F狀擴容 110kV 變電站 1 處, 110kV 瀘江變,主變容量為 3×50MVA。規劃新建 110kV 木棲黑變,位于紅磷路以南市西北路以東,主變容量為 3×50MVA。

      規劃保留現狀 220kV 開遠變;新建 220kV 靈泉變位于城區片區西北部,主變容量 2×180MVA。

      規劃電源為現狀 220kV 開遠變和規劃 220kV 靈泉變、220kV 小龍潭變,并擴容 110kV 瀘江變,新建 110kV 楷甸變、改造提升 110kV 中和營變。

      (4)                      高壓走廊規劃

      規劃 110kV、220kV、500kV 高壓走廊分別布置不少于 15m、30m、60m 寬防護綠地。

      對于同一廊道的高壓線路盡可能采用同塔雙回或同塔四回架設,穿越城市中心區的高壓線路盡可能采用鋼管塔架設或是電纜入地敷設,以節約線路走廊。

      2.1.10.6                      通信工程規劃

       

      預測固定電話主線為 6.84 萬線;規劃移動電話普及率為 120%,則移動用戶11.4 萬戶,寬帶用戶為 3.33 萬線,電信用戶總量為 21.57 萬戶。交換機容量按照用戶量的 120%考慮,2035 年需電信交換機容量約為 25.88 萬戶。

      規劃新建 1 個電信支局,單局覆蓋用戶數 6-10 萬,單個電信局規劃面積5000~6500m2。 規劃除開遠市綠色紡織科技產業園外,其他園區不新設電信局, 與城區、鄉鎮共用現狀的開遠市電信局及小龍潭、中和營兩個電信支局,由城鎮總體統籌配置設備規模。

      規劃保留中心城區現狀靈泉郵政支局,在開遠市綠色紡織科技產業園內新增

      1 個郵政支局。

      2.1.10.7                      燃氣工程規劃

      (1)                      用氣量預測

      預測規劃范圍用氣總量為2285.59 Nm³/a,預測計算月平均日用氣量為7.51

      Nm³/d。

      (2)                      氣源規劃

      開遠片區以天然氣為主氣源,以液化石油氣作為輔助氣源。由瀘西-彌勒-開遠支天然氣管道接中緬燃氣陸良支線輸送至開遠末站。

      (3)                      燃氣設施規劃

      園區內不規劃新增燃氣設施,由周邊燃氣設施開遠天然氣儲配站、開遠門站、小龍潭儲配站、中和營儲配站等提供。

      (4)                      燃氣管網規劃

      劃遠期采用中壓一級管道系統。管網布置采用環支結合的形式,主干管連接成環,形成統一、安全、可靠的燃氣管網系統。

      規劃地下高壓管和管徑大于 Dg200 的中壓管道選用無縫鋼管,管徑小于

      Dg200 的中壓管道選用聚乙烯管。

      2.1.10.8                      環衛工程規劃一、生活垃圾預測

      結合片區內主要為產業人口構成, 預測規劃末期人均垃圾產生量約為0.8kg/d,規劃期末,按照人口規模 9.50 萬人(常駐人口+就業人口)計算,預測垃圾總量為 76t/d。

       

      二、環境衛生公共設施規劃

      公共廁所:城市公共廁所平均設置密度為居住用地 3-5 /km2,公共管理與

      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商業服務設施用地 4-11 /km2,交通設施用地、綠地與廣

      場用地 5-6 /km2,工業倉儲、公用設施用地 1-2 /km2。

      垃圾收集點:垃圾收集點服務半徑不宜超過 70m,用地面積不小于 300m2/ 座,與相鄰建筑物間距大于 5m,并且設置不小于 2m 左右的綠化隔離帶;建筑面積不應小于 80m2。

      廢物箱:應在有行人活動的道路兩側以及各類交通客運設施、公共設施、廣場、社會停車場等的出入口附近設置廢物箱。

      三、環境衛生工程設施規劃

      垃圾收集站:在新建、擴建的居住區或舊城改建的居住區應設置垃圾收集站, 并應與居住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和同時投入使用。收集站的服務半徑不宜超過

      0.8 千米,規模宜達到 4t/天以上。

      垃圾轉運站:垃圾轉運站結構形式必須為封閉作業式。轉運站服務半徑約2-4km,與相鄰建筑物間距大于 10m,并且轉運站四周設置不小于 10m 寬的綠化隔離帶。 規劃范圍內布局 6 座垃圾轉運站,城區片區內部綠色紡織科技產業園與東部城市生活服務片區各設 1 處,轉運量分別為 30 /天、20 /天,外圍四

      個工業片區分別設置一處,轉運量分別為 5 /天。生活垃圾統一運輸至開遠市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廠處理,處理規模為 180 /天。四、其他垃圾處理設施

      工業垃圾:工業固體廢物本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由進入園區的企業按照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原則處置,固廢的處置措施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要求,并征得當地環保部門的認可。同時進入企業應采用清潔的生產工藝,從產品的源頭及生產過程中控制固廢的產生量,加強固廢的資源化利用。

      建筑垃圾管理系統規劃:建筑垃圾的最終處置,除一部分可用于填坑、回填屋基等外,其余應運至正式建設的堆場處置。也可考慮將部分建筑垃圾用作道路鋪墊材料。剩余的建筑垃圾運輸到的固體廢棄物處理廠(規劃中)處理。

      醫療垃圾管理系統規劃:醫院等單位產生的醫療垃圾嚴禁混入生活垃圾,應單獨收集,委托環衛所或有資質的專營機構單獨密閉運輸。

       

      水域垃圾管理系統規劃:開遠片區明令禁止將生活垃圾、工業垃圾直接丟棄在南盤江水系中,削減水面垃圾產生量。水面垃圾經打撈后進入垃圾轉運站,由運輸車直接運至固體廢棄物處理廠(規劃中)。

      2.1.10.9                      環境保護規劃

      環境空氣: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開遠片區環境空氣質量為二類區,各類污染物濃度限值按《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濃度限值控制。

      地表水:根據《云南省水功能區劃》對珠江流域的要求及開遠片區實際情況,

      2030 年開遠片區地表水的水質達到類標準。

      聲環境:根據《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和《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技術規范GB/T15190-2014)》的規定,規劃將開遠片區的聲環境質量劃分為 4 類功能區:1 類、2 類、3 類、4a 類、4b 類,分別執行相應的聲環境質量標準。

      土壤環境:根據土壤環境的自然屬性、蒙自經開區開遠片區土地利用現狀, 結合土壤環境管理的具體要求,規劃將開遠片區土壤環境劃分為 4 個一級功能區

      10 個二級功能區。

      固廢:規劃期內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 100%,生活垃圾清運率和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 100%,實現固體廢棄物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效益化。

       

      2.2 規劃分析

      在法律法規符合性方面,本規劃在落實相關措施的前提下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地下水管理條例》《云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的相關要求。

      在環境政策符合性方面,本規劃符合《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

       

      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印發 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云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及《云南省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實施方案》的相關要求。

      在上位規劃符合性方面,本規劃符合《云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 0 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云南省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5》、

      《云南省工業園區產業布局規劃2016-2025 》《云南省工業綠色發展十四規劃》《滇南中心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紅河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2021-2035 年)》(過程稿)《開遠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在空間準入方面,本規劃與《云南省生態環境功能區劃》《云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紅河州生態功能區劃》相關保護要求。

      在區域三線一單管控方面,本規劃區內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不涉及基本農田等生態環境敏感區,規劃滿足大氣環境質量底線、水資源利用上線、土地資源利用上線、能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要求。

      在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協調性方面,本規劃與《云南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紅河州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開遠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云南省工業固體廢物和重金屬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

      《云南省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云南省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實施方案》相協調,規劃區不涉及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等敏感區。

      4)環評建議

      ①規劃積極銜接《紅河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等相關規劃;

      ②由于現階段云南省、紅河州及相關行業碳達峰規劃或研究報告均未發布, 規劃實施過程中應嚴格按照發布的相關規劃進行管控,制定規劃區碳達峰方案和碳排放管理措施,統籌規劃碳達峰目標路徑,探索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低碳示范園區建設。

      ③規劃區現狀金屬冶煉企業不新增產能,禁止在城區片區新增三類工業用

       

      3、規劃區域現狀調查、分析與評價

      3.1                      自然地理狀況調查

      3.1.1                      地理位置

      開遠市位于滇南腹地,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東部。地處東經 103°04′103°43′,北緯 23°30′23°58′之間。東與文山州的丘北、硯山兩縣毗鄰,南接蒙自市和個舊市,西靠建水縣,北連彌勒市。全市東西最長約 66 公里,南北最寬

      52 公里,全市土地總面積 1940.31 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 1773.30 平方公里,

      占總面積的 91.39%;大于 1 平方公里范圍壩區總面積 167.01 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 8.61%。

      開遠是中國南疆的交通要塞和通往東南亞的陸上咽喉要道,東接文山州丘北、硯山兩縣,南靠個舊市和蒙自市,西臨建水縣,北接彌勒市,處在昆明、河口兩個國家級口岸中間,市區距省會昆明市 224 千米,距州府蒙自市 51 千米。

      滇越鐵路、石(林)蒙(自高速公路、昆河公路及 323 國道橫貫境內,是連接滇中與滇南的交通要道,是云南省昆河經濟帶建設及個開蒙滇南中心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對外開放的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的區位優勢。

      3.1.2                      地形地貌、地質

      (1)                      地形地貌

      開遠市在紅河、南盤江兩大斷層之間,受地質構造運動影響,形成褶皺、斷層、斷陷盆地,溶巖山地相間和南盤江及其支流縱橫深切而成的中山峽谷等復雜地形,呈中等淺切割中山山地高原地貌,其中,山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 72%,壩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 28%。境內山脈統屬橫斷山云嶺支系,呈南北走向,東南高、西北低,以開遠壩分野,東西并列,東部為滇東高原六昭山支脈,西部為哀牢山余脈,最高點海拔 2,775.6 米,最低海拔為 950 米,相對高差 1,825.6 米,立體地形特點突出。全境展示的地貌有斷陷盆地、沖擊扇群、低山丘陵、中山峽谷、溶巖山區等五種。

      開遠盆地位于瀘江下游,是由燕山、喜山及新構造等多次地殼運動引起的斷層構造發生差異性斷塊運動所形成的斷陷盆地,北窄南寬近似橢圓形,面積約40km2,地勢平坦,地面標高 10371080m,地表水體主要有瀘江河和南洞河,

       

      南洞河在開遠盆地南端與瀘江匯合,瀘江河由南向北經盆地中部穿過,沿岸發育有二級內疊堆積階地,一級為低河漫灘階地,二級為高河漫灘階地,二級階地高出河床水面 13m,長 10km 左右,寬 1001000m,兩岸不對稱,左岸比右岸更發育。由階地發展形成了面積較小、呈狹長形展布于盆地中部的沖積平原。盆地四周山地環繞,東部山地為滇東高原六昭山余脈,稱大黑山。東部、北部及北西部為碎屑巖分布區,絕對高程 12001700m,切割深度小于 200m,最高點為東山山頂,高程為 2289.9m,與盆地相對高差 2001200m,山頂渾圓、平緩、開闊,山坡較緩,坡度角 100250,發育―V‖形沖溝,山頂及沖溝分布有較厚的坡殘積物,局部較陡地段存在坍塌現象,屬低中山緩丘地貌景觀。盆地西部山地為哀牢山余脈,稱結露山脈。西部及南西部為石灰巖分布區,受地表水強烈切割、侵蝕及溶蝕,形成溝谷與山地交織的地貌組合,山峰一般呈渾圓狀、圓錐狀, 基巖多裸露,溝谷較狹窄,多為―V‖形,山峰與溝谷相對高差小于 300m,屬巖溶低中山溝谷地貌景觀。在盆地邊緣與四周山地溝谷的出口處,尚分布有沖積扇群,為山地沖溝長期洪積作用所形成。

      地貌類型為巖溶斷陷盆地和巖溶洼地(1:20),屬于溶蝕為主類型和溶蝕構造類型。

      (2)                      地質

      開遠市地處云南高原南部,西臨滇康地軸,東居黔桂臺地邊緣,發育扭動、南北向、北西向三類構造體系,斷層、褶皺等地質構造極為發育,區內出露地層主要有上古生界的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的三迭系,新生界的第三系、第四系。巖性大部為沉積巖系的石灰巖,火山巖系不發育,僅分布少量的噴發巖和侵入巖。

      據地質資料考證分析,在距今約 2.85 億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紀,開遠地區即

      開始接收沉積,至 1.95 億年前的中生代三迭紀,境內已沉積了大面積的灰巖、

      白云巖、白云質灰巖以及砂巖、砂頁巖,局部夾有煤層?距今 6700 萬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燕山運動二幕使全區發生褶皺,并伴有斷裂活動及中酸性巖漿侵入,孕育于三迭紀前的開遠山字型構造及魯都克弧形構造逐步形成,此時最后定型?歷經中生代侏羅紀、白堊紀以及新生代第三紀早期相對穩定階段后,到 2300 年前的第三紀漸新世,地殼開始活動,喜山運動形成大莊、小龍潭斷陷盆地?

       

      四紀形成開遠斷陷盆地。100 萬年前的第四紀中更新世,湖泊、河流形成并與南盤江相接成其支流,距今 1 萬年開始的全新世,形成峽谷地貌,至此,開遠境域近世輪廓形成?境內露出的地層,自老到新有:上古生界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境內巖石大部為沉積巖,系石灰巖,占 70%? 開遠位于青藏滇緬歹字型構造體系、川滇徑向構造體系及南嶺構造體系交接地帶,應力集中,區域構造現象極為復雜,可分為扭動、南北向、北西向 3 類構造體系,其中以扭動構造體系占主導地位,3 類體系之間形成復雜的復合和聯合關?

      區域水文地質圖見附圖。

      3.1.3                      氣候氣象

      開遠位于低緯高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受四川南下寒流與孟加拉灣登陸的溫流控制,冬季烏蒙山削弱了南下寒流,加之印度次大陸干暖氣流的影響, 天氣晴朗干燥,秋春相連。據清代《阿迷州志》載,境內地雖蟄而雨即涼,冬雖寒而霧即溫、春無蟄可驚,秋無霜可降、三月插秧、六月即登谷、稻種播于冬季,迄孟夏即可收獲、桃杏冬舒、榴荷春綠、秋草不萎、寒花獨研。

      開遠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溫差大13.1℃、年溫差小11.4℃), 干濕季分明、冬春干旱的氣候特點。干季(頭年 11 月到翌年 4 月)主要受青藏高原南支西風環流控制。濕季510 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邊緣從北部帶來的東南季風,沿孟加拉灣北上帶來的西南暖濕氣流影響,降水集中,雨熱同期而無酷暑。

      3.1.4                      水文水系

      (1)                      開遠水文水系

      開遠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盤江從東北部穿境而過,境內流域面積在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11 條,主要有南盤江、瀘江河、老李沖河、大莊河、

      中和營河,天然湖泊有三角海和泉潭 60 余處,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 5.923 

      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 2.02 億立方米,由于境內巖溶地貌發育,裂隙水和滲透水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補給,水資源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汛510 徑流量占年徑流總量的 7080%,汛期一過,河水枯少。洪水時

       

      節用水有余,枯水時節工農業生產用水緊張,大部山區半山區僅靠天然降水。

      (2)                      規劃區內河流水系

      規劃區范圍內涉及的河流水系主要包括瀘江、南盤江。

      ①瀘江

      瀘江發源于石屏縣赤瑞湖西北山麓,經異龍湖、建水,至倘甸的攬盤寨自市西南入境,北穿開遠壩,在存舊附近匯入南盤江?境內流長 25km,流域面積331km2,平均流量 10.64m3/秒,最大流量 573m3/秒,最小流量 0.87m3/秒,年平均徑流量 3.91 m3,含沙量每立方米 0.97 千克?瀘江河是開遠工農業用水主要水源,開遠壩一段古稱樂蒙河,木花果村以下一段稱東河?

      ②南盤江

      南盤江地處云貴高原西部,跨云南、貴州、廣西三個省,發源于云南省沾溢縣馬雄山麓,向南流經沾溢、曲靖、陸良折轉西到宜良又轉南到開遠,然后向東北方向流至師宗羅平縣與北盤江交匯合后匯入珠江。

      南盤江開遠境內 82 公里,徑流面積 882 平方公里,年平均降雨量 1060 毫米, 南盤江流域的徑流由降雨形成,時空變化特性與降雨時空變化基本一致,徑流年內年際分配不均,每年 6 11 月為汛期,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 82.9%,12 月~ 次年 5 月為枯水期,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 17.1%,其中尤以 3 月~4 月最枯,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 3.47%;徑流的年際變化較大。小龍潭水文站最豐水年平均流量為 236m3/s1968 6 月~1972 5 ,最枯水年平均流量為 20.0m3/s20116 月~2012 5 );根據南盤江園區小龍潭水文站 19612019 年逐年平均流量斷面最小月平均流量統計,P=95%保證率流量 9.38m3/s。豐枯水年徑流比為11.8。河道平均比降 8.2‰。

      3.2                      園區開發與保護現狀調查

      3.2.1                      產業園區開發現狀

      (1)                      開發建設現狀

      近年來開遠以園區經濟為突破口,按照兩型三化發展方向促進園區產業轉型升級,目前已基本形成以輕工業產業園、食品加工產業園、紡織產業園為主的工業園區產業體系。園區工業企業實現了從分散向規?;?、集群化、輻射效應化

       

      轉變。建園以來,輕工業產業園把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作為第一要務,堅持邊建設邊招商,不斷提升和壯大經濟實力。輕工業產業園的活力發展,成為開遠增強產業集群效應、壯大工業產業園區經濟取得成效的生動體現。食品加工產業園、小龍潭化工園等四大工業園區的集聚化發展,將為開遠推動工業經濟結構調整, 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發揮積極的帶動和引領作用。

      開遠的產業園區從規劃到建設,從初創走向成熟集約發展、集群發展、集聚發展、特色發展成為園區發展的主線,功能逐步完善、特色逐漸顯現產出規模明顯提高已成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和實現產業集聚最重要的平臺,開遠市也是促進蒙個開建四市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

      (2)                      產業發展現狀

      ①經濟發展現狀

      2020 年,開遠經開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 54.8 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16.6 億元,具體如表 3.2.1-1 所示。

      3.2.1-1 開遠經開區 2020 年產業發展統計數據(單位:億元)

       

      園區名稱

      規上工業總產值

      規上工業增加值

      開遠經開區

      54.8

      16.6

      園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 20 億元,培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15 家,2021

      年上半年已完成工業總產值 22 億元,工業增加值 7 億元。據了解,2021 年市輕

      工業產業園、食品加工產業園、紡織產業園將力爭完成工業總產值 50 億元、35 億元、5 億元。十三五期間,全區基本實現了主營業務收入、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等指標翻番,為紅河州鞏固提升工業發展優勢提供了強勁動能。

      園區采用政府投資公司企業共建模式,由政府統籌規劃建設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提高園區承載能力,引入社會資本成立投資公司負責建設園區標準廠房,入駐企業負責廠房內部裝修及設施建設,大大縮短項目建設周期,讓企業可直接拎包入住。

      園區利用國電開遠發電公司及小龍潭礦務局閑置工業土地和廠房作為項目建設基礎條件,有效盤活了閑置的國有資產。園區聚集以熱電汽為主要生產要素41 家企業,由國電開遠發電有限公司統一供汽、供電、供水,暨激活了傳統

       

      的煤、電產業,又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競爭力,保證企業平穩運行、快速發展, 穩定財政稅源、拓展稅源增長點,達到保存量、穩增量的目標。

      園區按照四統一統一供汽、供電、供水、集中處理污水排放的原則對入駐企業進行管理,解決了以往豆制品小作坊分散經營、安全生產和食品安全難以監管的問題,實現豆制品產業規?;?、標準化、品牌化發展。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輸送到園區配套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經處理達標后再排放,從源頭上解決了因污水亂排放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還人民群眾青山綠水。

      ②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開遠市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工業經濟一煤獨大轉向多元支撐,從黑色經濟到綠色發展、從污染之城到生態新城的華麗轉身。闖出了一條資源型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發展的新路子,全市工業總產值從 2016 年的 125.1 億元提升至 2021 年的 233.1 億元,數次上榜云南省縣域

      經濟 10 強縣。為徹底解決化工圍城、城圍化工問題,優化化工布局和產業結構,促進企業向高端化、規?;l展,開遠市積極搶抓發展機遇,高標準規劃建設小龍潭綠色低碳精細化工園區,加快解化、紅磷等化工企業的退城入園工作。此外還形成以輕工業、食品加工業、綠色紡織業、花卉、水稻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也形成了集高品質花卉種植、種源研發、種苗繁育、冷鏈物流、互聯網銷售、創業孵化一體化的產業集群。全區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基礎日益牢固。

      3.2.2                      環境基礎設施現狀

      (1)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情況

      1)                      給水工程

      目前開遠片區生活用水供水由開遠一水廠、開遠二水廠進行供水,一水廠供給西側用水,二水廠供給瀘江東側用水,供水規模為 6 m3/d。

      工業生產用水均由南盤江和瀘江供給。

      2)                      污水處理工程

      目前該片區污水主要收集至開遠市污水處理廠、開遠市紡織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處理。開遠市污水處理廠于2005 年建成投入使用,現狀處理規模為6 m3/d,

       

       

       

      3.3                      資源能源開發利用現狀

      3.3.1                      土地資源利用現狀

      開遠片區總面積 2255.06hm2,其中:農用地占地面積 1496.76hm2,占比 66.36%; 建設用地面積 710.70hm2,占比 31.52%;其他用地面積 47.61hm2,占比 2.11%。

      開遠片區現狀城鎮建設用地 566.78hm2,其中:居住用地面積 103.19hm2,占比18.21%;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面積 14.79hm²,占比 2.61%;商業服務業用地面積

      59.65hm2,占比 10.52%;工業用地面積 327.67hm2,占比 57.81%;物流倉儲用地面積

      9.50hm2,占比 1.68%;交通運輸用地面積 37.86hm2,占比 6.68%;公共設施用地面積

      10.30hm2,占比 1.82%;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面積 3.83hm2,占比 0.68%

      3.3.2                      水資源利用現狀

      開遠市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境內流域面積在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11 條,

      主要有南盤江、瀘江河、老李沖河、大莊河、中和營河,天然湖泊有三角海和泉潭 60

      余處,常年入境水量 37.49 億立方米,出境水量 42.71 立方米。瀘江紅河州入境水量地

      表水為 7.691 億立方米,地下水為 3.18 億立方米,(地表水開遠為 1.2951 億立方米,

      地下水 0.5046 億立方米);南盤江紅河州入境水量地表水為 13.0269 億立方米,地下水

      4.2796 億立方米,(地表水開遠為 4.629 億立方米,地下水 1.516 億立方米)。

      開遠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 5.923 億立方米,產水模數為 30.5 萬立方米/平方

      公里.年,折合徑流深 304.6 毫米,占全州地表水資源量的 2.79%;人均擁有水資源量 2077

      立方米。

      開遠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 2.0206 億立方米,產水模數為 10.34 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年,折合徑流深 103.90 毫米;占全州地下水資源量的 2.86%,人均擁有水資源量

      764.65 立方米。

      3.3.3                      森林資源利用現狀

      根據《開遠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2009 年,全市林地總面積 96115.0 公頃,約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 49.5%。其中:有林地面積 38229.2 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 39.8%;疏林地面積 1461.9 公頃,占 1.5%;灌木林地面積 31,295.6 公頃,占 32.6%;

       

       

       

      未成林造林地面積 3136.2 公頃,占 3.3%;苗圃地面積 46.1 公頃;宜林地面積 19988.3

      公頃,占 20.9%。

      3.3.4                      礦產資源利用現狀

      開遠已發現的礦產主要有能源、金屬、非金屬礦產、水氣礦產 4 大類 24 種。截至

      2007  年底,全市累計查明并列入《云南省礦產資源儲量簡表》的主要礦產保有資源儲

      量主要有褐煤 93627.6 萬噸、無煙煤 1,783.5 萬噸、錳礦 17.3 萬礦石噸、耐火粘土 377.2

      萬礦石噸、水泥用灰巖 12,939.2 萬礦石噸、泥灰巖 877.5 萬礦石噸、水泥用凝灰巖 123

      萬礦石噸、水泥配料用砂巖 1,597.6 萬礦石噸、水泥配料用頁巖 559 萬礦石噸。

      開遠市礦產資源具有礦種較少,資源量大,組份單一,能源及建材類礦產儲量較大而金屬礦產相對貧乏且分布零散的特點。其中,以褐煤、水泥用灰巖等礦產的資源優勢最為突出,其分布集中,開發利用條件好,均有中大型的獨立礦床,是開遠市的優勢礦產。

      3.4                      生態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

      3.4.1                      區域生態現狀

      根據《云南植被》,規劃區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域,ⅡA 西部(半濕潤)常綠闊葉林亞區域,ⅡAi 高原亞熱帶南部季風常綠闊葉林地帶,ⅡAi-2 滇東南巖溶山原峽谷季風常綠闊葉林區,ⅡAi-2a 蒙自、元江巖溶高原峽谷云南松、紅木荷林、木棉蝦子花草叢亞區。本區域地處云南亞熱帶高原南部,山脈高峻、河谷深切,獨特的地形和氣候特征造就了本區域復雜的垂直立體植被分布結構,即環境濕度隨海拔梯度上升而增加,溫度隨之下降,呈現出河谷干熱、山頂濕冷,區域內主要植被類型隨海拔高度上升, 依次表現為干熱性稀樹灌木草叢、干熱河谷灌叢——干熱性硬葉常綠櫟類林——季風常綠闊葉林、暖熱性針葉林——半濕潤常綠闊葉林、暖溫性針葉林——山地苔蘚常綠闊葉林——山頂苔蘚矮林等。

      規劃區主要分布于河谷平壩,海拔較低,加之地處滇南中心城市群,人為開發歷史悠久,原生的各類自然植被基本被破壞殆盡,根據現場調查,規劃區內以耕地、園地等人工植被和工礦用地、城鎮建設用地等非植被為主,自然植被僅零星殘存于人為活動跡

       

       

       

      地或不便于開發的巖石山坡、陡峭溝箐中,且受人為活動影響嚴重,植物種類稀少,群落結構簡化,呈現出顯著的次生性質。

      規劃區內的自然植被主要為云南松林、暖性石灰巖灌叢、干熱性稀樹灌木草叢,常見喬木植物有云南松、苦楝、木棉、旱冬瓜、元江栲、清香木、云南油杉、白花羊蹄甲等;灌木植物有苦刺花、華西小石積、余甘子、南燭、蝦子花、車桑子、馬桑、云南含笑、小鐵仔、栽秧花、尖萼金絲桃、密蒙花等;草本植物多見紫莖澤蘭、白花鬼針草、蒿類、扭黃茅、黃背草、旱茅等菊科、禾本科耐旱雜草。人工植被中主要種植水稻、陽芋、玉蜀黍等糧食作物,楊梅、龍眼、石榴等水果,以及思茅松、桉樹、柏木、竹類等用材樹種。

      根據現場調查,規劃區及周邊沒有大型野生哺乳動物活動,野生動物以鳥類為主, 哺乳類動物種類少且以嚙齒目的鼠類所占比例較大,兩棲類動物主要為水田中棲息的常見蛙類、蟾蜍類,爬行動物則以壁虎、石龍子等較為常見。整體上看,規劃區及周邊區域無大型獸類、鳥類的隱蔽地、棲息地和生活場地,野生動物均為適應伴人生活的云南常見物種,無珍稀瀕危保護野生動物分布。

      3.4.2                      生態敏感區現狀

      根據現狀調查及規劃分析,園區周邊分布的生態敏感區主要包括建水燕子洞白腰雨燕省級自然保護區、開遠市南洞縣級自然保護區、云南建水天柱塔國家石漠公園、建水風景名勝區和生態保護紅線。

      根據園區規劃范圍與云南省生態保護紅線公開版疊圖分析,規劃區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

      3.4.3                      重點生態功能區

      規劃區屬于《云南省生態功能區劃》中高原亞熱帶南部常綠闊葉林生態區、Ⅱ4 自、元江巖溶山原暖性針葉林生態亞區、Ⅱ4-4 異龍湖、長橋海山原湖盆城鎮與農業生態功能區。

      根據現狀調查及規劃分析,園區評價范圍不涉及重點生態功能區。

      從規劃區周圍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分布看,規劃區內分布有生態紅線保護區,其保護對象主要為國家公益林和基本農田。

       

       

       

      3.4.4                      水土保持現狀

      一、區域水土流失現狀

      根據《云南省 2004 年土壤侵蝕現狀遙感調查報告》(云南省水利廳),開遠市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 53.24%,遠高于同時期全省 36.9%的平均水平,其中,輕度、中度、重度水土流失占比分別為 65%、30%、5%。另據《開遠市巖溶石山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規劃報告(2004—2020 年)》,全市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 1.372 /平方公里·年,年均侵蝕總量約 266.7 萬噸,年平均侵蝕深 1.03 毫米。

      二、規劃區水土流失現狀

      規劃區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蝕為主,用地范圍內土地使用性質主要為耕地、工業用地、居民住宅用地、荒地及水域。由于各項目占地區地形地貌及其土地的利用方式不同,各種地類的水土流失量存在一定差距。根據《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190-2007), 規劃區屬以水力侵蝕為主的西南土石山區,土壤容許流失量為 500t/km2·a。

      3.5                      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

      3.5.1                      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

      3.5.1.1                      水環境功能區劃及保護目標

      規劃區內地表水保護目標主要為瀘江、南盤江,根據《云南省水環境功能區劃2014 年修訂版;瀘江建水、開遠工業農業用水區主要功能為農業用水、工業用水、景觀用水,水質類別為類,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類標準;南盤江水質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類標準。

      3.5.1.2                      區域水環境質量現狀

      為了了解區域內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評價期間收集了紅河州環境監測站對紅河州河流水系相關監測數據資料。同時我單位委托了云南科誠環境監測有限公司對瀘江進行了補充監測,具體內容分述如下:

      (1)                      環境監測站監測數據

       

      瀘江各監測斷面水質各項監測因子均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類標準,南盤江小龍潭斷面水質除總磷外,其余因子均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