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州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遠片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 環境影響報告書
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遠片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
環境影響報告書
(征求意見稿)
規劃單位:開遠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評價單位:云南新世紀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〇二二年十月
2005 年 8 月完成正式規劃成果。2008 年紅河工業園區管委會委托云南省環境科
學研究院編制了《云南省紅河工業園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2009 年 4
月 20 日通過了云南省環境保護廳和云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組織的審查會, 并取得審查意見(見附件 2)。
后續發展過程中,開遠市轄區內的工業園區有小龍潭食品加工園區、小龍潭化工園區、紡織科技產業園等。
至 2015 年,開遠市區小龍潭片區豆制品加工小作坊模式較多,且布局分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遠片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評價工作。
環評單位接受委托后,開展了相關資料收集、現場踏勘、發展現狀調研、規劃研究等工作,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遠片區總體規劃
(2021-2035 年)環境影響報告書》,供委托單位上報審查。
本次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對象為《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遠片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
根據《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遠片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規劃期限為:2021-2035 年,近期:2021-2025 年,遠期:2026-2035 年。規劃基期為 2020 年。
本次評價現狀基準年確定為 2020 年, 按近期( 2021-2025 年) 和遠期
(3) 提出規劃優化調整建議,對已存在的環境問題提出整改和對策措施, 對規劃下一步實施可能的環境影響提出相應的環境保護對策、措施和跟蹤評價方案。
(4) 協調規劃實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之間以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為規劃和環境管理提供實施和決策依據。
突出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源頭預防作用,優化完善產業園區規劃方案,強化產業園區污染防治,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
評價在規劃編制早期介入并全程互動,確定公眾參與及會商對象,吸納各方意見,優化規劃。
協調好產業發展與區域、產業園區環境保護關系,統籌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共治、資源集約節約及循環化利用、能源智慧高效利用、環境風險防控等重大事項,引導產業園區生態化、低碳化、綠色化發展。
銜接區域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細化產業園區環境準入,指導建設項目環境準入及其環境影響評價內容簡化,實現區域、產業園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系統銜接和協同管理。
立足規劃方案重點和特點以及區域資源生態環境特征,充分利用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的數據資料及成果,對規劃實施的主要影響進行分析評價,并重點關注制約區域生態環境改善的主要環境影響因子和重大環境風險因子。
(2) 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環境現狀調查和發展回顧性評價。開展環境現狀調查,分析園區環境質量現狀,識別園區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及規劃發展制約因素。
(4) 統籌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關系,提出優化調整建議,促進園區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共生。
等區域,劃定應嚴格保護的生態空間?;谏鷳B空間保護要求,優化區域內生產和生活空間,明確各類空間的范圍和管控要求。
|
|
|
類比分析、對比分析、負荷分析、彈性系數法、趨勢分析、供需平衡分析、數值模擬、綜合指數法、生態學分析法、疊圖分析、情景分析、相關性分析 |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一般工作流程,在規劃編制的早期階段介入,并與規劃編制、論證及審定等關鍵環節和過程充分互動,互動內容一般包括:
①進一步論證擬推薦的規劃方案的環境合理性,形成必要的優化調整建議, 反饋給規劃編制機關。針對推薦的規劃方案提出不良環境影響減緩措施和環境影響跟蹤評價計劃,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
4) 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應根據審查小組提出的修改意見和審查意見對報告書進行修改完善。
5) 在規劃報送審批前,應將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其審查意見正式提交給規劃編制機關。
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遠片區的發展定位為:綠色低碳精細化工基地,數字經濟發展示范區,熱電汽循環利用產業樣板區。
跨越發展的產業園區、融入國際的貿易園區、產城融合的綜合園區。依托開遠高鐵站、開建高速、開文高速、開蒙大道等快速通道的建設,產業加速集聚, 打造云南省綜合能源服務基地、綠色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
規劃發展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發展、對外開放、創新發展、社會保障和綠色發展五部分。
|
||||
|
||||
城區片區:重點發展數字經濟、輕紡、信息制造、綠色食品、包裝、物流、商貿等現代服務業;
開遠市食品加工區:重點發展以熱電汽為主要生產要素的豆制品等食品加工業;
環保建材園區:重點發展固廢綜合利用,發展綠色建材產業; 開遠中和營片區:重點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現代倉儲物流業。
傳統產業:食品工業提質升級,建材產業提檔升級,紡織產業轉移落地
食品工業走精深加工路線,提升產品附加值;重點促進新型墻材企業延長粉煤灰利用產業鏈,推進粉煤灰選鐵、選鋁、選玻璃微珠以及新型復合型墻材企業發展;紡織產業發展方向主要與現代煤化工結合。
在現代煤化工產品中,煤制乙二醇既可用于合成滌綸等高分子化合物,亦可用于薄膜、橡膠、增塑劑、干燥劑、剎車油等原料。其中,滌綸包括滌綸長絲和滌綸短纖等,最終應用到紡織行業。
該園區位于城區西北側,貨運火車站西側,依托現狀云南能投紅河發電有限公司向東北方向拓展,延伸能源利用相關下游產業。一是實現大唐電廠由單純的
該片區現狀為紅磷化工和解化集團用地,隨著化工產業的遷出,該區域用地, 通過城市更新再造,植入產業研發、工業文化展覽、工業總部、工業設計以及新型產業培育等功能。
輕工業產業園區位于城區北側,解化集團東側,重點發展以電子信息、紡織產業、制造業為主導的輕工業產業。
位于小龍潭礦區北側,以現狀以豆制品加工業為主導,依托原有企業,提升改造,完善產業鏈,走精深加工路線,提升產品附加值。
|
|||
|
|||
|
|||
|
|||
城區片區生活用水由開遠第一水廠(設計規模 2.0 萬 m3/d)、開遠第二水廠
小龍潭化工片區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由規劃新建小龍潭化工園區自來水廠
開遠市食品加工區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由小龍潭發電廠給水處理站(設計規模 0.12 萬 m3/d)和小龍潭鎮給水廠(設計規模 0.4 萬 m3/d)聯合承擔,水源地
環保建材園區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由崩打給水處理站(設計規模0.3 萬m3/d) 提供,水源地為南洞河、大莊水庫。
開遠中和營片區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由中和營水廠(設計規模 0.65 萬 m3/d) 提供,水源地為遠近沖水庫、中和營河。
城區片區的污水由開遠市污水處理廠處理和紡織產業園污水處理廠處理。開遠市污水處理廠規模為 6 萬 m3/d;保留開遠市綠色紡織科技產業園污水處理廠, 規模為 1.0 萬 m3/d。
小龍潭化工片區污水由小龍潭化工片區污水處理廠處理。新建小龍潭化工片區污水處理廠,近期設計規模 1.0 萬 m3/d,遠期設計規模 2.8 萬 m3/d。
環保建材園區由企業建設配套污水處理設施處理達標后循環利用,生產用水實現“零排放”。
有毒工業廢水或污染物含量較低的工業廢水通過污水管網收集后匯至園區污水處理廠處理達到標準后進行循環利用,避免排放到自然環境中,同時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部分有機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通過污水管網收集后匯至園區污水處理廠處理達一級 A 標準后,通過排水管排至瀘江河。
采用明渠和暗管結合的方式布置,盡可能利用現狀城市公園水體、溝、渠、河,鼓勵建設小區雨水回用系統,達到“疏、蓄、排、用”相結合。在受到埋深和出口深度限制的地區,可采用蓋板明渠排除雨水。
中水水源為開遠市污水處理廠和小龍潭化工片區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達標排水,由污水處理廠提供。
道路下結合道路建設預留中水管道管位置,與生活給水管道分側布置,并帶
結合每個片區的用地負荷和周邊的變電站情況合理設置變電站。小龍潭化工片區:規劃建設 220kV 靈泉變。
開遠市食品加工區:依托小龍潭 110kV 變電站供電,規劃小龍潭變電站擴容為 2×50MVA。
城區片區:由現狀 220kV 開遠變、110kV 瀘江變、35kV 東城變以及解化公司、紅磷公司 110kV 專變,以及規劃新建的 110kV 楷甸變進行供電。
環保建材區:接入城區片區供電網絡,由城區相關變電站供電。開遠中和營片區:擴建 35kV 中和營變為 110kV 變電站。
規劃保留現狀 220kV 開遠變;新建 220kV 靈泉變位于城區片區西北部,主變容量 2×180MVA。
規劃電源為現狀 220kV 開遠變和規劃 220kV 靈泉變、220kV 小龍潭變,并擴容 110kV 瀘江變,新建 110kV 楷甸變、改造提升 110kV 中和營變。
規劃 110kV、220kV、500kV 高壓走廊分別布置不少于 15m、30m、60m 寬防護綠地。
對于同一廊道的高壓線路盡可能采用同塔雙回或同塔四回架設,穿越城市中心區的高壓線路盡可能采用鋼管塔架設或是電纜入地敷設,以節約線路走廊。
規劃保留中心城區現狀靈泉郵政支局,在開遠市綠色紡織科技產業園內新增
預測規劃范圍用氣總量為2285.59 萬Nm³/a,預測計算月平均日用氣量為7.51
開遠片區以天然氣為主氣源,以液化石油氣作為輔助氣源。由瀘西-彌勒-開遠支天然氣管道接中緬燃氣陸良支線輸送至開遠末站。
園區內不規劃新增燃氣設施,由周邊燃氣設施開遠天然氣儲配站、開遠門站、小龍潭儲配站、中和營儲配站等提供。
劃遠期采用中壓一級管道系統。管網布置采用環支結合的形式,主干管連接成環,形成統一、安全、可靠的燃氣管網系統。
規劃地下高壓管和管徑大于 Dg200 的中壓管道選用無縫鋼管,管徑小于
結合片區內主要為產業人口構成, 預測規劃末期人均垃圾產生量約為0.8kg/d,規劃期末,按照人口規模 9.50 萬人(常駐人口+就業人口)計算,預測垃圾總量為 76t/d。
公共廁所:城市公共廁所平均設置密度為居住用地 3-5 座/km2,公共管理與
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商業服務設施用地 4-11 座/km2,交通設施用地、綠地與廣
場用地 5-6 座/km2,工業倉儲、公用設施用地 1-2 座/km2。
垃圾收集點:垃圾收集點服務半徑不宜超過 70m,用地面積不小于 300m2/ 座,與相鄰建筑物間距大于 5m,并且設置不小于 2m 左右的綠化隔離帶;建筑面積不應小于 80m2。
廢物箱:應在有行人活動的道路兩側以及各類交通客運設施、公共設施、廣場、社會停車場等的出入口附近設置廢物箱。
垃圾收集站:在新建、擴建的居住區或舊城改建的居住區應設置垃圾收集站, 并應與居住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和同時投入使用。收集站的服務半徑不宜超過
個工業片區分別設置一處,轉運量分別為 5 噸/天。生活垃圾統一運輸至開遠市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廠處理,處理規模為 180 噸/天。四、其他垃圾處理設施
建筑垃圾管理系統規劃:建筑垃圾的最終處置,除一部分可用于填坑、回填屋基等外,其余應運至正式建設的堆場處置。也可考慮將部分建筑垃圾用作道路鋪墊材料。剩余的建筑垃圾運輸到的固體廢棄物處理廠(規劃中)處理。
醫療垃圾管理系統規劃:醫院等單位產生的醫療垃圾嚴禁混入生活垃圾,應單獨收集,委托環衛所或有資質的專營機構單獨密閉運輸。
水域垃圾管理系統規劃:開遠片區明令禁止將生活垃圾、工業垃圾直接丟棄在南盤江水系中,削減水面垃圾產生量。水面垃圾經打撈后進入垃圾轉運站,由運輸車直接運至固體廢棄物處理廠(規劃中)。
環境空氣: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開遠片區環境空氣質量為二類區,各類污染物濃度限值按《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 二級濃度限值控制。
地表水:根據《云南省水功能區劃》對珠江流域的要求及開遠片區實際情況,
土壤環境:根據土壤環境的自然屬性、蒙自經開區開遠片區土地利用現狀, 結合土壤環境管理的具體要求,規劃將開遠片區土壤環境劃分為 4 個一級功能區
固廢:規劃期內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 100%,生活垃圾清運率和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 100%,實現固體廢棄物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效益化。
在上位規劃符合性方面,本規劃符合《云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 0 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云南省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5)》、
《云南省工業園區產業布局規劃(2016-2025 年)》《云南省工業綠色發展“十四五”規劃》《滇南中心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紅河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2021-2035 年)》(過程稿)《開遠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在空間準入方面,本規劃與《云南省生態環境功能區劃》《云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紅河州生態功能區劃》相關保護要求。
在區域“三線一單”管控方面,本規劃區內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不涉及基本農田等生態環境敏感區,規劃滿足大氣環境質量底線、水資源利用上線、土地資源利用上線、能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要求。
《云南省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云南省“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實施方案》相協調,規劃區不涉及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等敏感區。
①規劃積極銜接《紅河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等相關規劃;
③規劃區現狀金屬冶煉企業不新增產能,禁止在城區片區新增三類工業用
④對于現有不符合本次產業布局規劃的企業,不得新增產能,嚴禁除節能降耗、減污降碳之外任何形式的技改、擴建,并依據國家產業政策、地方產業發展規劃,逐步搬遷關停。
⑥加快推進規劃城區片區煤改氣、煤改電工程,促進清潔能源的使用;
⑦建議加快制定園區統一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并嚴格落實風險防范物資和應急演練工作。
約 52 公里,全市土地總面積 1940.31 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 1773.30 平方公里,
占總面積的 91.39%;大于 1 平方公里范圍壩區總面積 167.01 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 8.61%。
地貌類型為巖溶斷陷盆地和巖溶洼地(1:20),屬于溶蝕為主類型和溶蝕構造類型。
據地質資料考證分析,在距今約 2.85 億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紀,開遠地區即
開始接收沉積,至 1.95 億年前的中生代三迭紀,境內已沉積了大面積的灰巖、
開遠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盤江從東北部穿境而過,境內流域面積在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11 條,主要有南盤江、瀘江河、老李沖河、大莊河、
中和營河,天然湖泊有三角海和泉潭 60 余處,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 5.923 億
節用水有余,枯水時節工農業生產用水緊張,大部山區半山區僅靠天然降水。
南盤江地處云貴高原西部,跨云南、貴州、廣西三個省,發源于云南省沾溢縣馬雄山麓,向南流經沾溢、曲靖、陸良折轉西到宜良又轉南到開遠,然后向東北方向流至師宗羅平縣與北盤江交匯合后匯入珠江。
2020 年,開遠經開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 54.8 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表 3.2.1-1 開遠經開區 2020 年產業發展統計數據(單位:億元)
園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 20 億元,培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15 家,2021
年上半年已完成工業總產值 22 億元,工業增加值 7 億元。據了解,2021 年市輕
的煤、電產業,又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競爭力,保證企業平穩運行、快速發展, 穩定財政稅源、拓展稅源增長點,達到“保存量、穩增量”的目標。
目前開遠片區生活用水供水由開遠一水廠、開遠二水廠進行供水,一水廠供給西側用水,二水廠供給瀘江東側用水,供水規模為 6 萬 m3/d。
目前該片區污水主要收集至開遠市污水處理廠、開遠市紡織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處理。開遠市污水處理廠于2005 年建成投入使用,現狀處理規模為6 萬m3/d,
根據調查及相關資料分析,目前污水處理廠運行良好,出水水質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一級 A 標準,在運行過程中出水水質能夠穩定滿足相應的質量標準。
開遠片區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廠于 2012 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位于片區以東
6km 處的冷水溝村旁,占地面積 160 畝,垃圾填埋場總庫容 49 萬 m3,建設規模
開遠片區現狀城鎮建設用地 566.78hm2,其中:居住用地面積 103.19hm2,占比18.21%;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面積 14.79hm²,占比 2.61%;商業服務業用地面積
59.65hm2,占比 10.52%;工業用地面積 327.67hm2,占比 57.81%;物流倉儲用地面積
9.50hm2,占比 1.68%;交通運輸用地面積 37.86hm2,占比 6.68%;公共設施用地面積
10.30hm2,占比 1.82%;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面積 3.83hm2,占比 0.68%
開遠市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境內流域面積在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11 條,
主要有南盤江、瀘江河、老李沖河、大莊河、中和營河,天然湖泊有三角海和泉潭 60
余處,常年入境水量 37.49 億立方米,出境水量 42.71 立方米。瀘江紅河州入境水量地
表水為 7.691 億立方米,地下水為 3.18 億立方米,(地表水開遠為 1.2951 億立方米,
地下水 0.5046 億立方米);南盤江紅河州入境水量地表水為 13.0269 億立方米,地下水
為 4.2796 億立方米,(地表水開遠為 4.629 億立方米,地下水 1.516 億立方米)。
開遠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 5.923 億立方米,產水模數為 30.5 萬立方米/平方
公里.年,折合徑流深 304.6 毫米,占全州地表水資源量的 2.79%;人均擁有水資源量 2077
開遠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 2.0206 億立方米,產水模數為 10.34 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年,折合徑流深 103.90 毫米;占全州地下水資源量的 2.86%,人均擁有水資源量
未成林造林地面積 3136.2 公頃,占 3.3%;苗圃地面積 46.1 公頃;宜林地面積 19988.3
開遠已發現的礦產主要有能源、金屬、非金屬礦產、水氣礦產 4 大類 24 種。截至
2007 年底,全市累計查明并列入《云南省礦產資源儲量簡表》的主要礦產保有資源儲
量主要有褐煤 93627.6 萬噸、無煙煤 1,783.5 萬噸、錳礦 17.3 萬礦石噸、耐火粘土 377.2
萬礦石噸、水泥用灰巖 12,939.2 萬礦石噸、泥灰巖 877.5 萬礦石噸、水泥用凝灰巖 123
萬礦石噸、水泥配料用砂巖 1,597.6 萬礦石噸、水泥配料用頁巖 559 萬礦石噸。
地或不便于開發的巖石山坡、陡峭溝箐中,且受人為活動影響嚴重,植物種類稀少,群落結構簡化,呈現出顯著的次生性質。
根據現狀調查及規劃分析,園區周邊分布的生態敏感區主要包括建水燕子洞白腰雨燕省級自然保護區、開遠市南洞縣級自然保護區、云南建水天柱塔國家石漠公園、建水風景名勝區和生態保護紅線。
根據園區規劃范圍與云南省生態保護紅線公開版疊圖分析,規劃區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
規劃區屬于《云南省生態功能區劃》中Ⅱ高原亞熱帶南部常綠闊葉林生態區、Ⅱ4 蒙自、元江巖溶山原暖性針葉林生態亞區、Ⅱ4-4 異龍湖、長橋海山原湖盆城鎮與農業生態功能區。
從規劃區周圍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分布看,規劃區內分布有生態紅線保護區,其保護對象主要為國家公益林和基本農田。